Skip to content 常见问题 售后维修

捜索

Personal Menu

2024年高中英语“同课异构”教学展示交流活动(三) 圆满举行

2024年09月24日

        2024年9月24日,由卡西欧(中国)贸易有限公司“电子教育”教师中心主办的高中英语“同课异构”教学展示交流系列活动第3场在深圳龙城高级中学和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隆重举行。“电子教育”教师中心微信小程序专家讲堂进行同步直播。

↓扫描下方二维码,观看直播回放!
 

       9月24日下午,2024年高中英语北京-上海-浙江-深圳“同课异构”教学展示交流活动在龙城高级中学音乐厅顺利举行。出席本次活动的评课专家有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中英语教研员于弟老师、李光乾老师,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杨晓钰教授,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副院长李宝荣教授,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高中英语教研员孟莎老师,《英语学习》杂志社编辑曾昭唯、于澄。600余名英语教师参加本次活动。

        本次“同课异构”的主题是“人与自然主题语境下的‘自然景观’”。深圳龙城高级中学和北京理工大学附中的英语教研团队准备了两节精彩的英语课堂。首先由龙城高级中学马文康老师及其学生带来自然景观主题词汇项目教学课:

Shenzhen's Scenic Symphony: Serenading the City's Natural Landscapes

PBL-based Vocabulary Learning

        课堂伊始,马老师巧妙地借助与外国友人Josh视频通话的形式,引出本次项目式学习的目标——为Josh推荐具有深圳特色的自然旅游景观。而早在暑假期间,马老师已将学生兵分三路,分别前往深圳梧桐山、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和东西涌海岸线穿越,开展他们的项目式词汇学习。

   

        马文康老师首先给学生展示了三个小组开展项目前进行讨论的视频,视频中学生们各抒己见,最终分别定下三种呈现形式:旅行视频、旅行手册和徒步旅行指南。在真枪实战前,马老师协助三组学生分别选取了与三种形式对应的三个参考文本。在这堂汇报课上,马老师通过展示三个参考文本,引导学生挖掘文本的结构和与自然景观相关的词汇,为后面环节的组间评价搭建结构和内容的支架。

   

   

        进入课堂尾声,马文康老师对三组学生的多模态项目成果进行展示,并组织学生从词汇赏析、文本结构和呈现效果三个方面进行组间互评。课堂最终以外国友人Josh在视频中表达感激和满意结束,首尾呼应,构成一个完整的情境呈现。

       课堂展示结束后,马文康老师就课程设计进行了自述和总结。他表示,作为项目式学习和主题词汇学习的融合尝试,这堂课是在一种张力中展开的,即项目式学习的开放性和词汇学习的相对封闭性。为了平衡两者,探究问题和项目产出的设计和控制非常重要,以此倒推输入文本的选材和难度。此次项目式学习的产出是以多媒体的形式推荐三个深圳的自然景观,同时确定了三个真实的语料和约25个主题词汇。在对输入文本的分析过程中,加入词汇学习的活动:词汇的搜索、释义、同义词替换和上位词的概括等。除此之外,还分析了文本的结构,促进词汇和要实现的语篇功能相关联,并且在最后的评价部分给学生形成结构上的支架。

        紧接着,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戴腾老师与其学生带来读写课的展示: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 The Greening of China.

        戴腾老师从Activate and share, read and explore, search and explore, 以及think and write四个步骤讲授这堂读写课。该课程以讨论自然景观的变化、基于语篇掌握相关词汇、基于语篇撰写文段、了解景观保护的责任为目标。戴老师的授课过程环环相扣,从引入部分引导学生查询landscape的定义,到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库布齐沙漠的变化,再到引导学生根据语篇总结政府、企业、个人对景观变化所付出的努力,最终迁移到为建设绿色丝绸之路提建议的写作任务,每一个环节的问题设计都为下一环节做好铺垫。

        正如戴老师所言,这堂课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将特定主题与学生生活相联系,选择“人与自然”大话题下的“自然环境和自然遗产保护”子话题,从个人、政府、企业三个角度谈论保护环境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了解绿色中国的理念和措施,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从感知与注意、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内化与运用四个层次,这堂课旨在传递个人、政府、企业三方各司其职,共同努力实现自然景观改善的主题。

| 北京教育学院人文与外语教育学院副院长李宝荣教授点评

        李宝荣教授的点评主要围绕“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读写结合教学”展开,她提出,戴腾老师的课程体现了知识育人的教学目标,即保护自然与读写课程的融合。此外,李教授还提出这堂课值得学习的其他要点:主题意义探究贯穿于读写结合教学;以读促写,多角度关联;始终合理利用多模态资源,为学生搭建多维度写作支架。
同时,李教授还提出了自己对于读写结合教学的进一步思考:
1. 阅读与写作活动多轮次、多种形式循环递进开展;
2. 促学生写作能力和学习能力协同发展(搭建范例支架);
3. 以读促写+以写促读——嵌入式互动补充。

| 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高中英语教研员 孟莎老师点评

        孟莎老师则巧妙地将马文康老师的课堂比作一场盛大的交响乐演出,惊艳丰盛,令人应接不暇,同时将戴腾老师的课堂比作小乐曲,其中教师与学生共同谱写、娓娓道来。孟莎老师用三个“i”总结马文康老师的课堂:intriguing(引人入胜,以学生产出的成果作为其学习资源),interactive(充分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内互动、组间互动),innovative(集“听说读写看”于一体的创新尝试,令人耳目一新)。同时,孟老师用三个“e”总结戴腾老师的课堂:engage,explore,empower(体现学生主体性,把课堂还给学生)。

| 西南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杨晓钰教授点评

        杨晓钰教授从多个方面对马文康老师的课堂进行高度评价。杨教授指出,词汇学习是语言学习最核心的点,马老师将主题项目和词汇学习结合,让人惊艳。马老师的课程很好体现了项目式学习的元素,情景真实,贴近生活,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使深圳的自然景观走向世界,体现项目式学习的魅力。

        此外,马老师的课程从引入到目标到解决问题和反馈评价,每一个环节都呈现得十分细致,既体现活动形式和成果的多样性,又使得语言技能、学习能力、技术策略等多方面融为一体,值得推广和学习。

        本次“高中英语北京·上海·浙江·深圳‘同课异构’教学展示交流活动”圆满落幕。两位教师展现多样风采,同中求异,异中促思,共探教学新路径,激发学习活力,促进教育资源共享。活动虽止,教研不息,携手共创英语教育新篇章!

        最后,话题词汇项目组宋媛老师对本次研讨话题进行了说明,介绍了编写《高中英语话题词汇进阶式学习手册》词汇学案的流程和方法,向与会教师介绍了“自然景观”话题的重点词汇,以及指向真实高考题型的语篇设计及其来源。

“自然景观”话题说明

        至此,本次高中英语“同课异构”教学展示交流活动圆满结束。希望通过本系列活动,可以加强北京、上海、浙江、深圳四地电子词典课题学校的教学交流、探索和确认《话题词汇学习手册》的运用场景和学习效果,希望结合教学活动和学生体验,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培养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帮助他们解决真实的交际问题,发展终身学习能力。

Select a location